KeIIy19781104
揭阳拆迁图景:古城新生与乡村蝶变中的民生温度
推土机的轰鸣与卷尺丈量的声响,正在揭阳的城乡版图上勾勒新的轮廓。从榕城古城的水脉修复到惠来乡村的整村搬迁,从老旧厂区的腾笼换鸟到"三旧"改造的连片推进,2024至2025年间的拆迁工程,既承载着城市升级的使命,更藏着千家万户的安居期盼。这些真实发生的变迁,让抽象的规划落地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图景。
古城复兴是揭阳拆迁的鲜明底色,水脉修复则是其中的关键笔触。榕城区西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猛水河头,9宗紧邻玉滘溪的建筑物被纳入征收拆除范围,这场始于2024年末的征收,并非简单的推倒重建,而是为了拓通沿河通道、修复古城水系风貌。在这片承载揭阳千年商脉的土地上,拆迁被赋予了文化传承的意义——拆的是阻碍风貌修复的老旧建筑,留的是"水上古城"的历史根脉。
与历史街区改造相呼应的,是榕城多个片区的民生型征收。东环城路片区的房屋征收方案已进入意见征求阶段,而观音仔街、双忠庙及北窖尾片区则推出了更具弹性的补偿政策:村民可选择按市场价评估的货币补偿,也能选择原址或就近的房屋调换,不足45平方米的部分由政府补足差价。为鼓励主动配合,当地还设置了多重奖励:早签约可获8平方米奖励面积,整栋齐心签约每户再奖3平方米现金补偿,低保家庭更是能直接免费补足45平方米居住面积。这些细节设计,让拆迁政策充满人文关怀。
如果说古城拆迁是"精雕细琢",乡村搬迁则展现了揭阳的"大刀阔斧"。惠来县溪西镇埔洋村的蜕变最具代表性,这个由五个自然村组成的村落,因中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落户而启动整村搬迁。当地政府推行"一户一宅"政策,投入6.08亿元建成占地259亩的埔洋新村,612幢独栋民居和60套单元房整齐排列,学校、幼儿园、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一应俱全,3460名村民彻底告别了旧村的狭窄巷道。村民吴伯的感受很直观:"以前雨天踩泥路,现在出门就是硬化道,孙子上学走路只要十分钟。"
乡村拆迁的深意,更在于重构发展动能。埔洋新村创新"党建引领+乡贤反哺"模式,发动乡贤捐资种植桂花、金丝楠木等苗木,让安置区变身生态社区。借助央企助力升级改造的幼儿园,可容纳300多名幼儿入学,彻底解决了周边"入园难"问题。镇村干部还带领村民拆除196处违法建筑,清运210吨杂物,让"六乱"之地变成整洁村道,这种从"安居"到"乐居"的升级,正是拆迁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诠释。
产业升级需求则驱动着揭阳的片区性征收。榕城区东升街道新河、龙石两个经济联合社的7.9亩土地被依法征收,这片农用地将转化为公共事业用地,为区域服务配套升级腾出空间。按照区片综合地价标准,征地补偿按8.8万元/亩执行,其中土地补偿费3.52万元/亩,安置补助费5.28万元/亩,地上的龙眼苗圃可获0.8-1.3万元/亩补偿,砖砌坟墓每穴补偿3000元。更贴心的是,被征地农民能享受6.24万元/亩的社保费计提,49万余元专项资金已预存入养老保障账户,让村民"失地不失业、生活有保障"。
在产业集聚区域,拆迁更是成为项目落地的"先手棋"。揭东区磐东街道沟美村的乡村振兴项目征收土地,用于建设五金制品生产线;普宁市赤岗镇上洞小学的改扩建、揭西县东园镇公益性骨灰楼的建设,都通过农用地转用征收实现了用地保障。这些征收项目虽规模不同,却共同遵循"公共利益优先"原则,通过科学规划让土地资源流向最需要的领域。
值得关注的是,揭阳拆迁正走向规模化、规范化的新阶段。中国铁建投资300亿元的新河社区"三旧"改造项目,涵盖70公顷土地,将打造"1条锦绣之路、2个繁荣场所、3大示范片区"的空间结构,双子塔地标新河大厦未来将成为城市会客厅。而榕城区国有、集体老旧厂区的征收已率先启动,仅西马片就涉及14户、25亩土地的整合,为产业转型升级清出了发展空间。
从古城水系旁的精细征收,到乡村田野上的整村重建,揭阳的拆迁从来不是简单的"拆与建"。每一份补偿方案的制定,每一处安置区的规划,每一笔社保资金的计提,都彰显着"民生为本"的理念。如今,埔洋新村的路灯已点亮乡村夜色,古城的河道正重现清澈,老旧厂区即将迎来产业新生。这场跨越城乡的拆迁实践证明,唯有兼顾城市发展与民生温度,才能让每一次变迁都成为美好生活的起点。
